返回

鸠尤神剑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11章 鸠尤神剑111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知义者能入之了。情者,人之本也,我们修道之人虽远离红尘凡事,可是修道本身并不是让你忘情灭欲的。凡人还有一句老话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(笔者注:出自《中庸》)。师妹,你是个至情至性之人,自然有你率情率性的道理,可是需知,率之以性虽是道之根本,性情本身却是天降之命呵。我们所以修道悟法,归根结底是在洞悉天命之数,天命之理的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师姐。”苏荣盯着左仪的双眸说,“既然凡间圣贤都有此等智慧,我们何必上山修行呢?”

    左仪笑道:“你怎么忘了?我们重明观典籍中说:致精而智,识智而神,识神而同,识同而俭,识俭而困,识困而复(笔者注:出自战国楚简道家经典《凡物流行》)。凡俗儒生乃致精而智,识智而神者;大儒识神而同;识同而俭者便堪称圣贤了。然而最难的,终归是识俭而困呵。我们苦修道法,正是为识俭而困,以达识困而复之境。可是要识俭而困,既需入之,又需出之,入之以义,出之以情。参悟道法可知义,然而欲知人情,却离不开红尘俗世。凡人只习儒术,因他们生于红尘,活于红尘。我们修习道法,是为透悟人之性情,以情为始,以义为终呵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。此等说辞,哪里又见得义?”

    左仪道:“义者,道义也,仁者,仁善也。义为至理,仁为至情,二者看起来相近,其实为阴阳二面。虽然我们道门典籍从无公解,我却以为,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,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,其实在说天地以义待之万物,众生平等,圣人也以义待之下民王侯,众人平等。但是要做到不仁,自然要彻悟性、情,由情生理,由理生义,其中奥妙,正是我们修道的核心之所在哩。”

    苏荣眼角泛红,笑道:“师姐一番点拨,我真真是茅塞顿开了。”

    左仪道:“你能想明白,便再好不过了。其实师父和师叔祖早算出你有桃花劫,只是未料来得这样快。依师叔祖所言,你这一劫凶险非常,现下鹿连城已死,你尚且平安,希望来日不要再生旁枝才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犯下大错,本是死罪,其实来日再多劫数我也没什么好怕的。”苏荣道,“不知师姐同师叔祖在丹霞山上可有收获?”

    左仪笑道:“今年大利大损,四月魔消道长,至七八月又道消魔长了。去年星劫失利,自然是我们疏忽大意,不过依四月星象之兆看,届时天地罡炁蓬勃,正是我们收服魔头的大好时机。天权道长的意思是,若罡盛之象持续三夜以上,我们三派理应合力收服天、神、人三魔,再将阴、阳、地三魔镇入太和山,便再好不过了。可是,若那吉象仅能维持两三夜又或者区区一夜,那么我们三派只能分头行动,争取将神、人、阴三魔收入九天九地归元阵中。就算神魔侥幸逃脱,人、阴二魔是无论如何也要收服的。否则九月星劫便大事不妙了。”

    “师姐说这是天权道长的意思,难道天枢掌门不在山中?”

    左仪道:“不错,天枢道长下山恐怕是与《虹贯九霄》有关的。”

    关于《虹贯九霄》的讨论自然是没完没了的。实际上三界多方都在探讨此事,一并被探讨的,还有奇龙砚。

    《虹贯九霄》剑谱能否顺利成型,各人有各人的揣测,天底下只有十旬仙翁和天枢道长心里最清楚。天禄三仙虽然都师承玄鹤宫,天枢道长与他们并无交际来往,此次天枢道长下山,是受十旬仙翁之邀,说是有要事商讨,涉及《虹贯九霄》和奇龙砚的秘密。天枢道长入得天禄岛,看见紫香玉露丸、六尾玄狐和辟陵池水,不禁大吃一惊,问道:“六尾玄狐乃哀牢山圣品,辟陵池水更是东海至宝,仙翁是如何得到的?”

    十旬仙翁捋须笑道:“我等了这么多年,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机会,自然不会轻易放过。这三样宝物都是重明观的人找来的。我用幽魂仙草换这三样宝物,他们未吃亏,我也得偿所愿呵。”

    天枢道长听罢,立刻明白了十旬仙翁的意图。尽管玄鹤宫弟子中稍有道行者皆算得出这三样宝物可令《虹贯九霄》剑谱重现于世,然而知晓方法是一码事,能不能施行又是另一码事。天枢道长猜想,天禄三仙定是屡试屡败,才想到他的,既如此,他与天禄三仙便构成了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。两方各有所需,各有所予,若能推演出《虹贯九霄》的整套剑谱,实在是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果然如天枢道长所料,寻常法子天禄三仙早试遍了。那三样宝物需在阵中方可神威大展,玄鹤宫阵法又以符阵和幡阵为主,依常理推断,该以三宝替代三道符箓或幡旗才是。可是无论怎样布阵,只要重光散人和玉笛麻姑合奏《虹贯九霄》,阵局便动荡不稳,二人稍有分心则阵法溃泄。

    天枢道长经两日钻研分析,还是不能找到阵局不稳的缘由。这晚寒风大作,他却灵光乍现,问岛主:“重光散人和玉笛麻姑奏曲之际,仙翁可在阵中?”

    十旬仙翁道:“这是自然。我们玄鹤宫不比重明观,阵法虽齐全,大都法威平庸,是以阵局之奇巧而致胜的。《虹贯九霄》仙音一出,我若不在

第111章 鸠尤神剑111(2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